esp;&esp;霍翎身为太子的亲生母亲,她的体面,也代表着太子的体面。
&esp;&esp;
&esp;&esp;陆杭今天的心情十分愉悦,回到礼部衙门后,他也不急着处理公务,坐在窗边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,顺手给自己泡了杯御赐的明前龙井。
&esp;&esp;才刚品完一杯茶,就见礼部右侍郎急匆匆走了进来。
&esp;&esp;“大人,宫里的旨意下来了。”
&esp;&esp;陆杭微微一笑:“我看你步履匆匆,还以为有什么急事。原来是为这个。”
&esp;&esp;右侍郎道:“大人似乎一点儿也不意外。”
&esp;&esp;陆杭请他坐下,微挽袖子,给他斟了杯茶:“恢复亲蚕礼对皇后娘娘来说是好事。只要娘娘愿意,陛下也不会驳娘娘的面子。”
&esp;&esp;右侍郎顺着陆杭的话一想,还真是这个道理:“只是没想到宫里的旨意下来得这么快。”
&esp;&esp;折子是大早上递上去的,旨意下午就下来了。亲蚕礼可不能算是一件小事啊。
&esp;&esp;陆杭听到这话,也深以为然,更觉得自己的示好十分有必要:“宫里还说了什么吗?”
&esp;&esp;右侍郎道:“确实还有一事。宫里说要重新制定亲蚕礼的仪注,最好是能形成明文规定,以供后人遵循。”
&esp;&esp;陆杭眼神一闪:“那就得重修我朝礼书了。”
&esp;&esp;想了想,陆杭又问:“宫里有明确亲蚕礼的规格吗?”
&esp;&esp;右侍郎再次回忆了下,确认道:“没有。”
&esp;&esp;陆杭端起茶杯,一口气喝完了杯中茶水,笑道:“那能制定多高的规格,就制定多高的规格。”
&esp;&esp;既然要向皇后示好,当然得做得尽善尽美。
&esp;&esp;不然那就不是示好,是膈应了。
&esp;&esp;右侍郎:“中祀?”
&esp;&esp;陆杭:“中祀。”
&esp;&esp;朝廷祭祀,分大祀、中祀和小祀三个级别。
&esp;&esp;只有祭祀天地、宗庙和社稷才会用到大祀的规格。
&esp;&esp;皇帝亲自主持的先农礼就是中祀。
&esp;&esp;而亲蚕礼,在历朝历代里都没有明确的祭祀规格。
&esp;&esp;若遇上比较重视的朝代,场面就会略显隆重一些;若遇上不太重视的朝代,场面也会略有削减。
&esp;&esp;面对宫里那位皇后娘娘,礼部当然是越重视越好。
&esp;&esp;第83章 规章制度落入书中,便让后……
&esp;&esp;前前后后花了大半个月,礼部终于制定好了相应的章程。
&esp;&esp;陆杭第一时间送进宫里。
&esp;&esp;景元帝得知陆杭的来意,直接吩咐身边伺候的人:“请皇后过来。”
&esp;&esp;霍翎来得很快。
&esp;&esp;陆杭不敢怠慢,起身行礼。
&esp;&esp;霍翎施施然在景元帝身侧落座,微笑道:“陆尚书免礼。”
&esp;&esp;陆杭将手中的东西递给内侍,再由内侍转呈霍翎。
&esp;&esp;霍翎右手按在上面,也不急着翻看:“这些东西,本宫回去后会慢慢看。陆尚书先简单介绍一下情况吧。”
&esp;&esp;这一回,从祭祀的吉日,到举办祭祀的场所,再到祀蚕所用的舞乐规制,以及祭祀结束后的宴饮规格……
&esp;&esp;礼部都重新做了细致周全的修订,既有对前朝亲蚕礼的继承,也略有调整改动。
&esp;&esp;比如说祭祀的吉日。
&esp;&esp;前朝定在三月举办,但礼部认为,先农礼和先蚕礼可以在同一天举办。
&esp;&esp;也就是在二月二龙抬头这天举办。
&esp;&esp;再比如说举办祭祀的场所。
&esp;&esp;前朝举办亲蚕礼的祭坛,早已毁于战火,如果要在原址上重建,所耗极大。
&esp;&esp;《礼书》有言:“葬于北方北首,三代之达礼也,之幽之故也。”
&esp;&esp;先农坛建在京师南郊,南主阳,北主阴,本朝可以直接启用位于京师北郊的祭坛,在那里祭祀先蚕神。
&esp;&esp;还有祭祀时需要用到的舞乐。
&esp;&esp;因为不同礼制的祭祀,所用舞乐的规制也是不同的。
好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