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“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古早的祭祀中,需要将地位高的长者尸体扶坐在高台上享受祭拜。若长者死去多时了,便要选活人装扮成对方、假作为‘尸’。”
&esp;&esp;“这种祭祖活动里,扮演尸的应当是孙子而非儿子。如果孙子年纪太小,可以由人抱着孙子上去假扮,总之不能选更加年长方便的儿子。”
&esp;&esp;这才是抱孙不抱子的意思。
&esp;&esp;秦将闾傻了:
&esp;&esp;“那为什么儿子不行啊?”
&esp;&esp;扶苏算是看出来,这些后世人似乎对祭祀礼仪一窍不通。
&esp;&esp;他无奈地叹了口气,让人取来纸笔写给弟弟看。
&esp;&esp;在周代的宗庙制度里,从始祖往下,开始以“昭”和“穆”交替出现。
&esp;&esp;宗庙排序是这样的——
&esp;&esp;【居中太庙】一世
&esp;&esp;【左昭庙】二世【右穆庙】三世
&esp;&esp;【左昭庙】四世【右穆庙】五世
&esp;&esp;以此类推
&esp;&esp;这个居左是相对于神位自己来说的,子孙面朝神位叩拜时,看到的会是二世在右、三世在左。
&esp;&esp;扶苏问他看明白了吗:
&esp;&esp;“祖孙是同庙的,所以会更亲近些。扮尸的时候,自然要选孙子而非儿子。”
&esp;&esp;秦将闾恍然大悟:
&esp;&esp;“所以这和君子远庖厨一样,都不能用字面意思理解?”
&esp;&esp;扶苏没再搭理他,让他自己对着《礼记》琢磨去,拿起箸继续用膳。
&esp;&esp;其实抱孙不抱子是殷商甚至之前时代出现的祭祀习俗,昭穆制度则是周朝的。真要算起来,祖孙更亲近应该是源自上古时期的走婚制度。
&esp;&esp;即甲乙两个部落通婚,甲族男子和乙族女子相好,生下来的儿子留在乙族由母亲养育。长大之后儿子为了避免族内通婚,得回甲族去配婚,和甲族女子生下孙子。
好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