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p;&esp;韩晖也是点了点头,赞同道:“如启蒙,寻秀才为塾师足矣,但若于举业一道有所得,则还需另寻名师才是啊。”
&esp;&esp;若是发蒙识字,以秀才相公为塾师,基本够用,但如果要中秀才,以秀才为业师就不太行了,就得寻举人。
&esp;&esp;比如,某位官居一品的沈黑犬,老师是两榜进士,越中十谏……
&esp;&esp;贾珩沉吟道:“只是苦于名师难寻,再加之囊中羞涩。”
&esp;&esp;名师不是这般好寻的,而且束侑奇高。
&esp;&esp;据他所知,神京城中稍好一些的私学,一种是退休官员为家族子弟讲学,人家的族学,他怎么过去?
&esp;&esp;还有一种则是私立书院,学费昂贵,主要招收出身中小地主以商贾人家的子弟。
&esp;&esp;于缜沉吟道:“在下倒是认得英华书院的几位讲郎,只是英华书院童生都不怎么收,韩兄可有什么名师举荐?”
&esp;&esp;韩晖放下手中香茶,笑道:“名师倒是有,只是恐不适贾兄。”
&esp;&esp;于缜面色一动,抬眸和韩晖交换了个眼色,点了点头。
&esp;&esp;如贾珩这般生计都靠沽文换银,纵是名师也未必延请的起了。
&esp;&esp;至于韩、于二人赠银,纵是帮人也没有这么帮人的道理,再说只是初识,交情也没有这般深厚。
&esp;&esp;升米恩,斗米仇,自助者,人恒助之。
&esp;&esp;韩晖笑了笑,道:“贾兄若不弃,韩某却有一法,既不用糜费银两延请名师,又可得名师传授学问,或可两便。”
&esp;&esp;于缜笑道:“哦,我却不知还有这等两全其美的法子,韩兄快快说来。”
&esp;&esp;韩晖笑了笑,道:“前日,国子监文萃阁的宋录事还说,监中学生借还书籍以后,不拘书目,肆意摆列,繁乱难寻,原本操持典列书籍之事者,皆不通文墨,难堪其用……贾兄若不弃,可至国子监文萃楼中应为典书,虽薪俸微薄,高才屈就,但好在可请益学问于监中讲郎,得诗书于文萃阁中,岂不是两相便宜?”
&esp;&esp;贾珩就是一愣,心头暗道,国子监,文萃阁,典书……
&esp;&esp;好家伙,这不就是国家高等学府的图书管理员?
&esp;&esp;贾珩默然了下,道:“韩兄,这又如何使得?”
&esp;&esp;这韩晖初见,就这般施恩于他,让人费解。
&esp;&esp;如果只是因为三国演义或者那一首临江仙,恩,也不是没有可能,他似乎有些低估《临江仙》这等传世诗词的影响力了。
&esp;&esp;其实,这还是贾珩对国子监书阁中典书一职,理解有误,这等职事,可不是什么事业编制、铁饭碗之类高大上的东西。
&esp;&esp;举人去做自是有辱斯文,秀才去做,则嫌薪水微薄,难以糊口。
&esp;&esp;对韩晖而言,也不是多大功夫,可能就是开口与宋录事提一下的事儿。
&esp;&esp;当然,于贾珩而言,就有些不知就里。
&esp;&esp;尤其贾珩与韩晖一番接触下来,不管是从其衣着打扮,抑或是举止神态,深知此人定是非富即贵,大有来头,只是其既然不愿相告以身份,他也故作不知,更不会开口相询。
&esp;&esp;韩晖道:“贾兄无需如此,这原也不当什么,当然也是看贾兄求学之心甚坚,才情不好辱没,若是贾兄觉得心中过意不去,还请将那三国演义早些写完罢,拿给我和文度兄先睹为快才是,我们可是如老餮嗅美食之味,心痒难耐啊。”
&esp;&esp;说到最后,就是笑了起来。
&esp;&esp;不得不说,这等人物纵然是做人情,也是春风化雨。
&esp;&esp;“贾兄不知,子升兄为人最是急公好义,最喜成人之美,素有长安及时雨之称。”见贾珩一脸感激之色,于缜也是笑着打趣说道。
&esp;&esp;贾珩眸光深了下,拱手道:“韩兄高义,贾珩感佩。”
&esp;&esp;几人说话的空当,玲珑阁的饭菜也已端上,几人在韩晖的招呼中,就是动筷,边吃边谈。
&esp;&esp;其间,也不知是话赶话,还是怎的,于缜忽地谈起了边事。
&esp;&esp;这些也是时下朝野中外的话题,国子监监生为国家储才,对朝局的风吹草动自是十分关注。
&esp;&esp;一于缜续道:“今晨,邸报已明发中外,鞑子一部三万精骑,闯入关内,攻破宛平县,宛平县尉李翎战殁,知县蒋淳自杀殉国,鞑子卷甲入城
好版主